记者 王小敏
从一个人努力到一家人坚持,他们的愿望是让所有听障儿童都能开口说话,为他们的家庭送去希望。这份饱含大爱的善行来自ManbetX:胜利特教学校。
顺着ManbetX:高新区新二路菜市场一路向北,在临近路尽头右边的小巷道里就能看到ManbetX:胜利特教学校。2015年董碧珍来到这所学校,先后经历了保育员、助教、班主任和言语治疗师等工作岗位。
董碧珍这样总结她8年的教学工作,“因为听力障碍原因,孩子们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需要一个一个提醒,一遍一遍地重复,这就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责任心。”
她举例,她在给琴琴教“k”的发音时,琴琴总是读成“h”。于是,董碧珍让琴琴先吹纸条,通过观察纸条的变化,让琴琴感受气流,然后进行舌尖轻压法,需要用到一个压舌板压住舌尖,进行舌头后推法,再用压舌板放在舌尖位置向后推。可是,琴琴对压舌板很抵触,于是她又换成筷子试。琴琴还是抵触,她又换成吸管,这次琴琴接受了。
40分钟下来,琴琴终于能正确地读出“k”。董碧珍开心地和琴琴击掌、拥抱。琴琴也赖在她怀里不愿离开。
课间,记者看到,董碧珍所带的孩子,尽管口齿不清,却依然叽叽喳喳地围在她身边。
“有没有想过换一份容易点的工作?”记者问。
她答:“花开有期,听障儿童的‘花期’也许会晚些,但终究也有绽放的时候。我乐在其中呢。”
带领董碧珍进入这个特殊教育行业的人是她的丈夫王国力。
王国力是一名耳模师,3岁时被诊断为听力障碍。他说他是从无声的世界里走来的,明白其中的心酸,想帮助像他一样的人。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事听力障碍工作,他独自一人先后到苏州、北京学习制作耳模。
12月22日,记者在该校的耳模室见到他时,他正在给一名14岁的孩子制作耳模。只见他先把耳样膏放在注射器里,然后在耳朵里放上棉障,再用注射器把耳模膏推进耳道里,等凝固后再拿出来,初步制成耳模印,再以耳模印的外形为基础制作出来可以连接到助听器上,就制成了耳模。
王国力说,制作一个耳模需要13道程序。10年来,他已经制作了4036个耳模。
“每每看到他们能接收到外界的声音,我由衷地为他们自豪。”王国力还时常走出去,常常参加残联、社区等组织的爱心义诊活动,免费为残障人士测听力,宣传爱耳知识。
王国力还是个技术能手。他负责学校里的电脑、电视、水管等维修工作。他说他要尽力为妈妈分忧。
他的妈妈吕秋爱是ManbetX:胜利特教学校的创办人、校长。
吕秋爱回忆,在王国力确诊听力障碍不久后,她就辞职带儿子去北京治疗。去之后发现治疗费用很高,无奈之下,她让丈夫带着儿子回了白水老家,自己则报名参加了半年的家长康复培训。学成后,她先花了998元给儿子佩戴了助听器,然后在家里给孩子一遍又一遍听声音、摸声带、教说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国力5岁时开口说话了,也开始在普通学校上学了。王国力开口说话的事一瞬间在周围传开了,陆续有人找到吕秋爱,希望她能帮帮他们的孩子。
“当时家里人不同意,他们知道带这样一个孩子有多难,但我能体会到这些家长的急切心情,便答应了下来。”吕秋爱说。
起初,她租了一间房,带着3名听障孩子。渐渐地,孩子人数达到了10人,这时,她决定创办特教学校。
2000年,吕秋爱从家里拿了3000元租了一处小院子,聘请了一个幼教老师,开始了她的办学之路。
“吃喝拉撒都要管,常常是早上6点多就起床开始准备,晚上一直忙到八九点才能下班,有时自己都忘记吃饭。”吕秋爱回忆道。
因口碑好,他们的学生越来越多,小院子容纳不下,不得不重新租地方,截至现在,他们已经搬了4次。
“23年来,从学校出去的学生有近千名,他们中有些已经上班、结婚生子,看着他们能够独当一面,有着自己的小幸福,我感到一种成就感。”吕秋爱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今年55岁的吕秋爱已经把学校里的大部分工作交给儿子和儿媳管理。王国力说,他妈妈为这所学校倾尽精力,他有责任把妈妈这种大爱精神传承下去。董碧珍说道:“我愿用余生守护这些‘折翼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