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育局:
现将《ManbetX:市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ManbetX:市教育局
2024年1月11日
ManbetX:市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发〔2023〕1号)精神,推动全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乡村学校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持续加大乡村学校教育投入,持续提升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深化乡村学校课程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促进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对接,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全面、优质的教育,整体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为2028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乡村学校建设
1.提升乡村学校办学功能。对照《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按照“安全、实用、够用”的原则,提升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大乡村学校教育投入力度,各县市区每年对乡村学校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投入不低于资金总额的20%,主要用于取暖、寄宿条件、教学实验仪器、德体音美器材、信息化设备等薄弱环节改善。严格执行中省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制度,对农村地区不足2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200人核定公用经费;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生均300元增加公用经费。严禁滞拨缓拨经费,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公用经费。
2.加强乡村学校制度建设。乡村学校要积极开展制度建设工作,对各类现行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制定、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起与教育改革相契合的现代化办学制度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制度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健全完备。学校管理制度应涵盖党建、教育科研、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制度制订、修订要广泛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关键性制度文件应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完善基本制度,健全长效机制等方式,建构思想理念先进、法规依据充分、具体运行顺畅、实践成效显著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彰显品牌特色,提升乡村学校的竞争力。
3.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指导乡村学校结合地域和校情,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与乡土文化相结合、与提高育人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结合,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培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4.加强乡村学校课程建设。乡村学校要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国家课程实施能力为抓手,引导教师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提升教师课堂掌控力。学校要立足校情、生情,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以激发教师潜能,开阔学生视野为原则,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升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文、科技、艺术等综合实践基地,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管理规范、活动常态、富于特色、影响广泛的社团活动项目,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
(二)强化课堂教学常规
1.明确教学目标。每堂课都要以学生学情为基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对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重点、难点、关键要掌握准确,处理得当,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确保教学任务当堂完成。
2.严格教学进度。县教学研究室每学期初制定出全县各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性进度。教师在教学中,因教学改革的需要,可视情况需要对单元或章节内的课时安排做适当调整,但不得随意调整单元或章节的进度。
3.落实课程思政。学科教学中培育课程思政意识,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应结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培养学生“三热爱”的思想感情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高尚情操。
4.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讲练比例,做到精讲多练,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并利用方法去获取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着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课堂设计要合理,疏密适度,衔接自然。
5.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既要符合授课内容的要求,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分类指导,要特别注意对学困生指导,同时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适宜的条件,使学生的特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讲求教学效果。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果相统一,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消化,不留尾巴,做到“堂堂练”,达到“堂堂清”,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增加知识积累,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思想受到教育。
(三)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多种形式配备乡村教师。结合乡村教育需要,继续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计划”,积极争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与ManbetX:师范学院联合开展“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探索构建招聘和支教等多渠道并举,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和高校毕业生、退休教师多层次人员踊跃到乡村从教、支教的格局。
2.优化乡村教师管理。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根据乡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区域人口流动、乡村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调整人员编制配置,满足乡村教育需要。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县市区要统筹城区教师交流到乡村学校任教,落实市直学校教师参与“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长效机制。村小、教学点新招聘的教师,5年内须安排到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心校跟岗实习至少1年。城区学校要专设岗位,接受乡村教师入校交流锻炼。
3.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实施乡村高级教师、一级教师考核认定政策,对长期在乡村从教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不良导向,提高教育教学实绩的评价权重。将城镇中小学教师具有农村学校任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作为同等条件下申报一级教师的优先条件,3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
4.保障乡村教师待遇。确保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切实保障特岗教师待遇落实,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实施教育系统“鹊桥工程”,关心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婚恋问题,积极解决县域内乡村教师两地分居问题。
(四)强化乡村校长能力建设
1.深化“名校长+”建设工作。要加快构建市、县两级共建共管共享,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校长培养培训网络体系,进一步深化“名校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名校长在校长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县市区要统筹好乡村校长培训、帮扶等工作,所有乡村校长都要纳入市县两级“名校长+”研修共同体中,接受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定期开展乡村校长治校论坛、乡村学校巡礼等活动,提升乡村校长理论层次、思维视野、综合能力,激励校长不断向乡村教育家型校长迈进。
2.指导校长坚持教学一线管理岗位。乡村校长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乡村一线教学动态,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指导学校开展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措施和办法,切实提高育人水平。要坚持听课评课活动,每年听课评课不少于35课时,并有比较详尽的听课评课记录。
3.指导校长开展教学理论研究。乡村校长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钻研学校管理、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能够结合当地乡土人情实际及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促进教育管理和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鼓励乡村校长广泛参与县(市、区)级及以上研究课题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撰写有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论文或论著,并积极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4.强化校长培养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级两类”(省市县三级,领航校园长、优秀校园长两类)校园长培养体系,各县市区要对应加大县级培养力度。要指导县市区分类出台“双减”背景下乡村学校考核标准,定期发布学校质量报告。优化校长绩效考核方案,激励校长在质量提升、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贡献。将学校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绩效考核作为校长评价、调整岗位的重要依据,将乡村校长提升成长作为市县级“名校长+”培养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发校长干事活力。
(五)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
1.深化“名师+”建设工作。确保乡村教师全部纳入各级各类“名师+”教师城乡发展共同体中,充分发挥名师的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据学科和学段特点、共同体成员实际需求等,策划主题研讨、课例研磨、专题培训等活动,多角度提升共同体业务能力水平及活动的有效性,带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应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等,支持城乡学校开展双师课堂、名师示范课,组织网络教研和教学诊断,促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
2.深化校本研修工作。乡村学校要根据各自实际,制定根植于课堂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要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要将校本研修与“三名+”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在确立研修主题、设计研修方案、策划活动过程、主持活动、总结研修、帮扶青年教师上注重示范引领,强化名师在研修链条中的纽带作用,并将教研活动、学术研修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训,提升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化乡村教师培训力度。要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统筹好国培、省培、市级培训与县级全员培训,做好培训种子教师选派,返岗,接力、反思培训工作,构建中、省、市、县、校五级联动网格化教师培训体系,发挥好培训的带动效应,帮助乡村校园长、教师转变观念、优化资源、明晰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做好培训学时学分管理工作,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内驱力,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做好乡村教师培养工作。要不断完善选拔培养机制,在“三级三类”(省市县三级,名师、学带、能手三类)骨干教师遴选中,进一步向乡村教师倾斜,各类占比不低于20%。实施课题带动战略,立足“名师+”研修共同体的作用发挥,鼓励支持乡村教师开展课题研修,及时总结深化各自研究成果,积极申报各类课题,辐射影响同学科教师共同发展。市级立项课题要向乡村倾斜,提升教师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引导乡村教师有序流动,对未经流出地同意接收乡村“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中小学校,3年内不得申报相应类别的骨干教师。
(六)提升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1.夯实基础,加大乡村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实验教学场所建设,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建设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配备更新“班班通”交互触控一体机、教学与办公用电脑、智慧教室、纸笔互动教室、教师平板电脑、云教室等信息化功能室,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深化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督促指导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教研活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应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新策略、新手段、新思路。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本校特色,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实施城区优秀学校辐射引领乡村学校的网络直播“专递课堂”和农村中心校辐射教学点的网络互动“专递课堂”,解决农村学校个别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3.创新发展,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以智慧校园创建为依托,为乡村学校配备智慧教室、AI摄像机、纸笔互动教室等智慧学习环境,搭建智慧教学大数据平台,推送优质资源,帮助学校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提升教学效率,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
(七)关注特殊群体
1.建立健全工作档案。各县市区和乡村学校要加大对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孤儿、已脱贫及“三类户”家庭就学子女等特殊儿童的关爱和关心,“一生一册”建立健全相关档案,详细记录学生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定期对其生活思想、看护管教情况进行了解,详细记录其成长过程。同时安排专人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各类特殊学生不落一人。
2.健全帮扶机制。各县市区和乡村学校要建立“一生一师、一生一案”帮扶包联制度,落实责任到人。在关爱帮扶过程中要求帮扶教师做到“日谈心、周辅导、月家访”,及时了解、详细记录学生生活情况、学习困难、教育需求等问题,使教育关爱帮扶工作更加有效全面。
3.加强重点群体关心关爱。组织开展“大家访”,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班主任每日一问、校园长每周一见、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月一看”。配齐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覆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健全危机干预工作机制。
(八)加强家校共育
各乡村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委员会工作标准和相关制度;规范建设“有师资、有计划、有主题、有活动”的家长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的家长学校日常管理机构;按照“一校一团队”的要求,积极组建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加强家校合作。通过亲情话吧、书信、网络、家长会、大家访等方式,定期向家长或监护人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现实表现和思想状况,及时相互沟通,形成学校与家庭亲情接力、密切配合、有机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九)提升乡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1.扎实开展乡村校园周边综合整治。按照春秋两季全市教育系统校园周边综合整治行动安排部署要求,每学期联合公安、交通、市场监管、住建、消防等部门对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维护、违规建筑清理、流动摊贩管理、重点人员稳控等方面工作进行深入清理整治。
2.持续提升校园安全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安全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和经费投入,持续加大乡村学校校园安全4个100%即一键报警、护学岗、安保人员、视频监控建设,严格按照学校安全防范工作规程要求,配齐配强专兼职保安和安全管理人员,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的人防体系。
3.进一步强化日常安全管理。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安全隐患、涉教重点人员“三个排查”,对照《ManbetX:市校园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考核实施细则》,持续健全乡村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督查、常态化通报制度等三项制度,强化校园安全应急演练、梳理安全教育存在的盲点和薄弱环节。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上好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状况,主动回应心理、情感诉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避免极端行为发生。
(十)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
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加速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孵化。各县市区要采取“名校+多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乡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等方式,确保每一所乡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建立对应的帮扶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集中攻坚、特色共建,扩大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实现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特别是大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将实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扎实推进。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加强对本区县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制约县域内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学有序推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推动乡村教育逐步从“资源配置均衡”向“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三)加强督导评估。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把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市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考核内容,督促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义务教育发展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长效机制,及时查找问题,全面落实整改,确保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努力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